《汉语佛学评论》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国语教育与新疆稳定发展探析

 
来源:汉语佛学评论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新疆目前人口总计约236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412万,占60%。13个新疆世居民族中,除汉族、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汉文外,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这种多民族、多语言并存的状态,在丰富了民族多元文化的同时,也相当程度制约着新疆各族人民全面融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整体影响各族群众在社会生活、脱贫致富、就业就学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对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意识产生了语言认知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族间在各领域相互交融、交流,达到维护新疆稳定,祖国统一的目的,各民族间必须使用一种共同的族际语言,汉语作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和在主流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族际语言(国语)的必然选择,国语教育在新疆特指母语非汉语的各少数民族使用汉语进行全学科内容的教育,对于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功能和长远意义。

一、国语教育是新疆各民族筑牢“国家一体”意识的政治需要

(一)国语教育有利于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践证明,在新疆这样的多民族聚居区,国语就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公民间的最大“语言公约数”,它不仅是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媒介,更是宣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工具。国语教育对于各民族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祖国观、价值观,具有基础性功能。在新疆推行国语教育,有利于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观念,促进各民族把国民意识置于民族、宗教群体意识之上,淡化民族特殊意识,消除狭隘民族主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各民族逐步把“中国”看作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

(二)国语教育有利于各民族文化整体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新疆历史悠久,不同民族间的多元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人类财富。但长期一段时间内,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博大精深的中华主流文化难以在各民族中传播发扬。各少数民族间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难以相互理解与传播。全面加强汉语这一族际间最有效的沟通交流工具,建立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以国语教育为主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促进各民族间无障碍交流、交往、交融,是继承和发扬新疆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间相互欣赏与借鉴的重要举措,是新疆各民族实现“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必由之路。

(三)国语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大局

新疆要实现大发展、大融合,各民族间必须首先克服语言障碍。推进“国语教育”是少数民族生活、工作的基本社会需要;少数民族干部学好国语,有利于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的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不走样的宣传好,执行好,落实到老百姓中去。这一点,对于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尤为重要。在乡、村两级,聚集了新疆少数民族绝大人口。基层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和政策执行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党群干群关系,对基层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关系重大。

二、国语教育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国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先决条件

新疆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除历史和自然条件因素外,与语言种类繁多、复杂且长期没有统一的通用语言有很大关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前进、经济发展的的决定因素,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文化、科技的表达工具,汉语承载着中国最完整、最发达、最主流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体系,新疆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从这个体系中汲取经验、寻求帮助、获得支持,作为建设新疆主力军的各族群众,必须克服相互之间语言的障碍,认真学好“国语”这一族际通用语言,提高文化科技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增强改革开放竞争的意识,摒弃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那些保守、落后、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才能全面开启新疆各族群众的聪明才智,加快新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国语教育是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能力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化高度发达,科技知识量“爆炸式”增长态势,新疆作为落后地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在这个进程中,国语教育是教育强国战略的基础,是新疆经济振兴的关键所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国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三、当前制约新疆国语教育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语教育的汉文化基础薄弱

语言是构成文化的要素之一。语言的教育如果脱离了文化背景,就语言教语言,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够生动。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虽然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央政府的版图统辖之内,但由于受历史、文化、宗教、民族不断变迁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汉文化虽然很早就流传到这一地区,更多是在官方和上层社会中使用与传播,历史上在民间并没有形成主流,解放后国家逐步提倡“双语”教育,国语开始在疆内各民族(主要是学生)中逐渐普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央、自治区强力推进双语教育,并确定到2020年在各民族、各地区、各学校全面实行国语教育(同时加授母语文课)的刚性目标。目前,新疆基础教育各学段已全面实施这一计划。但是,因历史欠账等原因,新疆少数民族成年人口中,能熟练掌握国语的比例普遍偏低,总体上农村低于城市、南疆低于北疆。

(二)基层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失调

根据2015年统计年鉴,新疆目前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约为4:6,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及城市中,少数民族绝大多数聚集在南疆四地州和乡村。以和田地区为例:在和田地区总计204万人口中,汉族人口7万多人,仅占3.59%,且主要聚居于城市、城镇。类似情况在南疆四地州普遍存在。在南疆一些基层乡村,有的只有一两户汉族居民,有的村甚至连1户也没有。基层民汉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造成语言环境缺失,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只用母语进行交流。

(三)部分干部、群众对国语教育认识不到位

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产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就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化打击灭绝”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在网上、网下都有传播,有一定市场,致使在推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另一方面,部分牧民从事游牧生活,他们随季节而离开村里转场到山里放牧,到了夏秋才又回到村里;即便是留在村里的村民,春夏秋三季是他们在地里刨生活必需的农忙时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国际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

(四)基础教育师资短缺,整体水平偏低

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长久之计在基础教育。近年来,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在引进师资力量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引进了部分师资力量。但是,长期以来,新疆各地的中小学汉语教师都普遍存在着数量严重短缺和质量偏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育十年发展规划》要求,要实现到2020年新疆所有基础教育学段全部实现国语授课的目标的这一要求,对新疆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存量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只能用母语授课,还有一部分教师汉语水平偏低,授课能力和水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整体编制出现编制结构性失调,汉语教师、汉族教师严重缺编,民汉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现象在南疆及乡村一级更加突出。

四、推进国语教育努力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从娃娃抓起,全面推行中小学国语教育。201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下发《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的实施意见》,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规划(2010—2020年)》,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目标。各级政府在执行规划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三点:一是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抓好各族师生的“四个意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祖国第一”观念;二是从起点抓起,“扶贫先治愚,治愚先育智,育智靠早抓”。国际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从学前教育开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全过程,打好各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基础,确保各民族都不输在起跑线上;三是继续坚持民汉合校、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让各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使他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培养“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体意识。

(二)加强汉语系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民语系存量教师培训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引才”规划,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面向疆内外招贤纳才,大规模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尤其内地人才到新疆从事教育工作。重点充实南疆四地州和基层一线学校、幼儿园,先解燃眉之急。同时,对民语系存量教师进行教学评估,不适岗的分流到其他岗位,有潜力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培训,合格后继续上岗,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培养一支合格的国语教师队伍。

(三)构筑嵌入式社会结构。学习国语,语言环境是重要因素,要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嵌入式社会结构,在城市、乡村借鉴学习新加坡经验,实行小区、楼宇、新村按一定民族比例嵌入居住,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各民族混居的状态,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学校实行民汉合校、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让各族学生从小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打好民族团结基础,在商业经营、文化娱乐、公益事业等其他社会活动中,积极推行嵌入方式开展,最终形成整体社会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四)做好社会人员的国语教育。国语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当前新疆校园国语教育已经全面铺开。但由于历史原因仍有相当多的社会自然人员,尤其是基层农牧民不能熟练掌握运用国语,必须运用综合手段加强对他们的国语教育。在农村可采取农闲集中办“夜校”,在城镇可利用社区“小课堂”等形式集中培训社会人员,对参培人员给予优惠政策和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社会人员的国语教育要注重发挥基层政权和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作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并纳入考核。

国语教育对新疆意义重大,国语不仅是新疆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其实用功能是利用博大精深汉文化表达承载体,向各民族传播最主流、最全面、最完整的科学、文化体系,整体提升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其政治功能是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心理素质的公民凝聚起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最终促进各民族树牢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为主的“五个认同”观念,为新疆稳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1]代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6,(0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文章来源:汉语佛学评论 网址: http://hyfxp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3551.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工业经济论文_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汉语佛学评论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